规范化和标准化,本来是加强科学管理、推进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。然而,一些地方在执行中,规范走形,标准变味,极易成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新变种。(人民网9月21日)
规范和标准本应是告诉实施者做什么、怎么做,达到怎样的要求才算合格完成任务。但是,对于不少的基层干部来说,层层加码的规范和标准,却让基层工作者苦不堪言、倍感压力,层层加码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。
有过基层工作经历的人都知道,基层工作错综复杂,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每一个基层工作者都如八爪鱼一般,恨不得手脚并用、三头六臂。但一些任务的下达,从上到下,时间被严重“缩了水”,工作量却如吸水的海绵,越到底层越重。本要求一个月完成的任务,到基层就剩不到二十天。同时工作标准越提越高,工作要求越增越多,还动不动就是追责问责,只为最后向上级邀功:工作超前超额完成。殊不知,被严重压缩的时间和不断加码的工作量,势必会影响工作实效,使工作质量难免掺杂“水分”。再者,动辄通报甚至追责问责的强压也极易使基层工作者心增委屈,打击积极性。
基层工作是最贴近百姓生产生活的工作,处于为百姓排忧解难,维护百姓利益的最前沿。为百姓服务和谋利,必须拥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实打实的干工作,上级应该给予基层干部更多的体谅和支持,量化考核不能只对表不对事,工作是否有成效,应该看百姓是否真正获益,通过百姓满意度等客观指标来衡量,而非简单的根据开会记录、工作照片、各种档案资料来判断。
上级应避免政策执行中的“层层加码”现象,以减少“层层加码”对基层工作的冲击和危害,规范和标准应合理化,符合客观规律,切合基层实际,只有这样,才能更进一步确保基层工作扎实开展、取得实效,做到真正为人民服务。(文/凤舞华夏)